建筑创作:杨廷宝与他的中山陵音乐台
民国时期,许多中国青年远渡重洋学习现代西方建筑文化,他们熟悉了现代建筑学与建筑思想,与此同时从小生长在中国的他们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能够将中西方的建筑文化与东方的传统理念结合在一起,呈现出许多设计精妙绝伦的建筑。杨廷宝就是这一时期受过西方建筑教育归国的建筑家之一。杨廷宝,是我国建筑设计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我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上,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中山陵音乐台便是杨廷宝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1933年建成,以其造型独特、设计精巧成为民国时期的经典之作。
本次中山陵音乐台设计图纸数字化展厅通过模型展示、设计图纸等展示了杨廷宝先生在设计中山陵音乐台的构思与最终成果。
匠心设计,因地制宜
杨廷宝先生根据中山陵东南自然盆地的地势来进行设计,总体设计因地制宜,根据斜山地势利用斜坡进行布置,将东方园林的“师法自然”巧妙运用于西方园林的形式之中,两相结合,建筑部分仿佛为这片绿地量身定做。
《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报告》中有这样的记载:“总理陵墓墓道前面东侧,地面广阔,就其形势而论,建筑音乐台最为适宜,当由本会工程组详细测量,绘具详细地形图,并请基泰工程公司绘具图案,设计周详,别具匠心……”。这也正是设计者杨廷宝先生的理念,他反对用“丁字尺”“三角板”来做规划,更注重结合地形修建道路和建筑,因势而利导。
结构精巧,巧妙设计
音乐台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在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的前提下,采取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在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匠心设计。采用了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表现形式,对照壁、乐坛等建筑进行细节处理,创造出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和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统一。
音乐台的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半圆形的平面布局。一座弧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舞台及照壁被设置在半圆形圆心处,圆中心是舞台,舞台长约22米,宽约13.33米,高出地面3.33 米。
音乐台的设计主体是台后的大照壁,既作为舞台的背景,又是承担着反射声波的作用,同回音壁原理相同,以汇集音浪,仿照中国传统五山屏风的样式,以水泥斩假石镶在表面。照壁坐南朝北,宽约16.67米,高约11.33米,水平截面为圆弧形。照壁上部及两侧,雕刻有云纹图案。上部云纹图案之下,雕有三个龙头,突出墙体之外。在舞台边缘处有数道波浪形台阶,阶内填土以栽花草。
乐坛正前方有一汪月牙形莲花池紧靠,池底有伏泉,池半径为12.67米,汇集了露天场地的天然积水,池水终年不涸,可以增强乐坛的音响效果。乐坛两翼筑有平台,有台阶与花棚衔接,上砌钢筋混凝土花棚。舞台下辟有休息室、盥洗室和贮藏室等。
舞台前为观众席。设计者巧妙利用草坪的自然起伏,设计成由高到低的半圆形观众席。半圆形草坪呈坡面状,半径约56.67米。草坪上,沿同心弧方向展开三条小径;沿扇面坡道圆心方向建有五条宽二米的放射形走道,每条走道有45级台阶。草坪被小径和走道台阶分为12块,草坪上可容纳观众3000余名。
半圆形音乐台较高外缘上建有一条宽6米、长150米的紫藤花架。走道内外两侧,各有36根立柱、36个花盆、30张石凳。花架下的同一侧花盆之间,有长条形石凳,供观众品茶休憩。在花架边的紫藤外围,有一条弧形水沟,上有五座小桥,为音乐台内的五个出入口。紫藤长廊呈半圆形展开,形成等距离的节奏和旋律美。廊架上攀援著紫藤等花木,是游人休息纳凉的佳境。现音乐台有许多白鸽,可以在音乐台买饲料喂这些白鸽。
独成一派,中国建筑
当年的杨廷宝先生,还是一位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不久的青年设计师,三十刚刚出头。他反复勘查,反复思量,完成了这个不朽的建筑杰作,此后,他开始结合中国自己的特色,在建筑风格上致力于探索和创新。
杨廷宝先生一直在关心着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所设计的作品就已作出了合理功能布局,协调的建筑体型,统一的比例和尺度,并具有中国的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