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校歌”
相信在每个东大人记忆深处都能找到校歌的身影,在校庆上,在毕业典礼上,在重大活动场合上等......熟悉的词调萦绕在每位东大学子心间,东大精神也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在东大人中间代代传承。2014年4月,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布了#校歌我点赞#活动的评选结果,东南大学校歌在“十大最受网友欢迎的高校校歌”中位列第四。如今在网络音乐平台上,歌曲评论区中有网友戏称,“东大校歌当属中国大学校歌中最霸气的校歌......中国大学校歌之最。”等评论络绎不绝。
为什么东南大学校歌被网友封神,封霸?
为什么东南大学的校歌共情力那么强? 能让其他高校的学子竟能单曲循环,发出膜拜之声。
这是什么样的魅力?带着这样的膜拜与好奇,我们一起走进东南大学校歌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01 百年校史,校歌征程
提到校歌,大多数东大人可能脱口而出:“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但你不知道的是在东大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四版校歌,提到这四版校歌就要追溯到东大的百年校史。
第一版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1923)
百年校史上的第一版校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1923)时期。1912年,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终于落下帷幕,退出历史舞台。共和初兴,鼓励立新制、育国民,兴学风起。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两江师范学堂的旧址之上,展开百年校史的新篇章。南高在当时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时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也正是第一版校歌的词作者,江南名儒、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先生。先生任职期间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提倡“三育并举”。重视品德教育,主张“启发式”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领悟。先生亦十分重视实学、体育教育,开全国风气之先。他同当时任职南高的音乐,图画师,著名的音乐家李叔同先生共同创作出了东大历史上的第一版校歌。
第一版歌词: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开篇一句“大哉一诚天下动”,不仅体现了当年的一字校训“诚”,更饱含了先生对学生的希冀,倡导学生们要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体,以诚处世,以诚待人。
第二版校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
如今提到民国时期的高等学府,最先想到肯定是北大,清华,南开。但在当时还有一个被誉为“东方剑桥”的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抗战期间更一度被评为“亚洲最高学府”。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国立中央大学的发展如同校歌一样也经历两段历史时期。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政局渐于稳定,高等教育逐步走入正轨,学校迎来了办学的鼎盛时期。也是在这之后一段日子里,由当时中央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汪东先生作词,当时中央大学的艺术系声乐副教授,音乐组主任程懋筠先生作曲,百年校史上的第二版校歌诞生。
第二版歌词:
维襟江而枕海兮,金陵宅其中。
陟陞皇以临睨兮,此实为天府之雄。
焕哉郁郁兮,文所钟。
宏我黉舍兮,甲于南东。
干戈永戢,弦诵斯崇。
百年树人,郁郁葱葱。
广博易良兮,吴之风,以此为教兮,四方来同。
全词以楚辞骚体诗的形制,以朗正飞扬的诗韵,展示了对自身淳厚文化与特质的自信;对优美文化传统承先启后的坚持;也反映了当时中央大学学子的忠心爱国,品行高雅。当然毋宁也是知识分子忠爱国家民族天性的自然流露。
第三版校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
1931年“九 · 一八事变”、1935年“冀东事变”等事件相继发生之后,日本对中国的狼子野心也昭然若揭,国内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局势动荡。此时的国立中央大学也迎来了它的第二段征程,彼时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先生,在他任职期间,又创作了一首校歌。
第三版歌词:
国学堂堂,多士跄跄;
励学敦行,期副举世所属望。
诚朴雄伟见学风,雍容肃穆在修养。
器识为先,真理是尚。
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增加人类知识总量。
进取、发扬,担负这责任在双肩上。
他将中央大学“诚、朴、雄、伟”的学风融入校歌之中,以此希望师生为人、为学要以诚为本,诚心正意,朴实无华;要志存高远,胸怀宽广,肩负起英雄无畏、不惧困难、坚毅自强、敢于争先的气慨和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超越自我、勤奋求学、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和品格。
02 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
随着千禧年的钟声敲响,中国迈入了新时代。东南大学也迎来了它的新征程,新百年。2002年,适逢东南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步高作词,国家一级作曲家印青作曲,以《临江仙》词调写成的校歌,献礼校庆。 歌词以《临江仙》词调填写,《临江仙》属双调,间于中调与小令间。柳永《乐章集》就属于 “仙吕调”。“而仙吕调”是“黄钟宫”的六调之一,故有“黄钟大吕”之说,“黄钟大吕”又属高亢激越的声调,故极长于抒情。《临江仙》别体很多(共13种),王步高老师在这里用的是第六体(依万树《词律》)。开头仅用两个六字句,上下片结尾用两个五字句,字数相同,平仄相反,形成对仗。全词仅58字,用词用句简短精练,方便记诵。
第四版歌词:
东揽钟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
六朝松下听箫韶。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
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
日新臻化境,四海领风骚。
此歌历时九个多月,前后历经数十次修改才定稿,数十位诗词专家,全校的领导、师生均参加了审定,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东揽锺山紫气,北拥扬子银涛”是东大人最熟悉的一句,王步高教授仅用一组工整的对仗句开头,便交代了东大的地理位置。仅用两个动词“揽”和“拥”,就似有《岳阳楼记》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磅礴气势,暗指东大脚跨长江两岸,而长江居其中,似乎“拥”长江入校中,自然气势夺人,从而奠定了全词激昂旋律。这两句不仅突出东大地理位置的优势,也描绘出东大其依山傍水天然之美。且“揽”、“拥”气魄宏大,透出东大不落凡俗的“大气”。
“六朝松下听箫韶”,仿佛电影画面一瞬间由大的广角镜头转为小的特写镜头,从广阔的环境描写,故事的背景叙述,迅速将镜头对准一棵有故事的老松树,如翻开一本老相册,故事的一切从这里开始......
“六朝松”原是东大西北角的一棵古树,相传原来长于六朝宫中。于此古树下所听之“箫韶”,体验舜时古乐,感受古老的文化。六朝松是古老的物质遗产,“箫韶”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二者相互结合,表达了东大学子对古老的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的传承。
“齐梁遗韵在,太学令名标”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受“六朝松下听箫韶”引发的幽幽思古之情。回首历史,一千八百年来,在东大、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又给我辈留下了多少引以为傲、辉煌往事。
“百载文枢江左”如电影情节里的故事转折,瞬间把思绪从过往的辉煌中,拉回到现在。转而细数建校以来的峥嵘岁月。“文枢江左” 一句自负而有分寸,实际上中央大学时期我校远不止是“江左文枢”,而是“天下文枢”(古人称“天下”实仅指中国)。百年峥嵘岁月,东南大学也涌现过一大批能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人物。他们既有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也有大政治家。还有更多名声虽不显赫、却也成就卓著的人物。故云:“东南辈出英豪。”
“海涵地负展宏韬”从昨天、今天过渡到明天,期盼未来,同时也展示了东南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词的结尾二句既是词作者对东大未来的展望,也是全校师生奋斗的长远目标。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的竞争,科学、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未来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像东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03 新时代,新使命
"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能达到自己最好水平的是无悔,能达到历史和同时代最好水平的是不朽。我认为我写的东大校歌是做成了一件不朽的事情。”
2001年,正值筹备百年校庆,应学校领导邀请,王步高教授着手创作校歌,前后历时九个多月。据他自己描述,自己那段时间就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向他所识之人中有学问者请教。常常在凌晨两三点起床改稿至清晨上课前。最辛苦的那十几天,他每天几乎只能睡两个小时。他暗自给自己定下目标:校歌写成十年后,他再无力改动其中任何一个字。他用《临江仙》的词牌、用文言文写的校歌,前后四个层次。首先,交代东大的地理位置;其次,叙述东大千年的悠久历史;再者,描绘百年办学的辉煌;最后,展示东大的办学理念和表达对未来的展望。‘六朝松下听萧韶’,‘海涵地负展宏韬’……全词一共58字,王步稿教授逐字逐句推敲,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听取意见,反复修改,直至最终完成了校歌的创作。"2016年1月18日下午,退休的王步高教授在家中将《东南大学校歌》等手稿捐赠给了校档案。他写的校歌词调萦绕在每位东大学子心间,东大精神也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在东大人中间代代传承。
正所谓,国有国歌,军有军歌,校有校歌。两千多年前,孔子创办私学,诗与乐就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弦歌不辍也成为形容学校生活的一句传统用语。
校歌是一所大学的名片
是一所大学的文化传承
更是一所大学的精神寄托
王步高教授用艺术的形式诠释了“止于至善”的校训,既体现了校风、校训,展现了东南大学的精神面貌,又表达了东大人的追求。如今把校歌手稿以捐赠的形式捐给校档案馆,更是对东大精神的另一种传承。让后来者不忘,东南辈出英豪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