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系列数字化展厅
文凭系列图片
国立中央大学 1928~1949
国立南京大学 1949~1952
两江师范学堂 1902~1912
两江师范学堂 1902~1912
南京工学院 1952~1988
东南大学 1988~迄今
国立中央大学 1928~1949
国立中央大学 1928~1949
国立中央大学 1928~1949
文凭系列简介

求学印记:东南大学的文凭变迁史



东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于1902年建校以来,几经风雨,几番离合,几度兴衰,从三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到20年代的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再到解放后的国立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后又于1988年再度更名为东南大学。 在近120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南大学始终心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科学进步、民族复兴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铸就了“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本次文凭系列数字化展厅通过各个时期的文凭证书展示了东南大学的悠久历史。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1902-1912)

 

筚路蓝缕  创校维艰

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求强思变、兴学育才成为当时爱国之士的共同认知,因此三江师范学堂应民众的呼声而建立。20世纪初建立的三江师范学堂,模仿日本办学模式,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之一。她不仅寄托了中华民族寻求新知、富国强兵、挽救危亡的强烈愿望,还实现了传统书院教育体制向新式学校教育体制的过渡,成为肇创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1903年9月,三江师范学堂挂牌开办,1904年招生开学,1905年改名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1921)


 江左文枢  承前启后

1912年,共和初兴,立新制、育国民,兴学风起。1915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于两江旧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之一。南高崇尚科学,融汇中西,革故鼎新,广延留学欧美师资,江南学子慕名来求,校誉鹊起,气象一新。

1920年,全校共设八科,其中文理科下设八个系。江谦、郭秉文、刘伯明、陶行知、杨杏佛等南高先贤改弦更张、多所擘画,使南高突破了“师范”的界限,寓师范教育、基础教育、实科教育于一体,初具综合大学雏形。



国立东南大学(1921-1927)


文理相谐  甲于东南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建而成,为我国最早建立的几所国立大学之一。学校囿文理、师范与农工商等实科于一体,系科齐全为国内之仅见,堪称当时中国综合性大学之典范。东大秉持兼容并包,推行民主治校,实施“三育并举”,倡导“四个平衡”,一时俊彦云集、校誉日隆。1920年4月,郭秉文在校务会上提出,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基础上创办一所国立大学议案,与会委员一致赞同。1921年7月13日,教育部核准《东南大学组织大纲》,8月24日~26日,东南大学预科、南京高等师范本科同时招生。8月27日,教育部核准郭秉文博士任东南大学校长。国立东南大学仿行美制,倡导“四个平衡”,以科学闻名于世,以学衡昌明国粹,成为当时中国学术交流的重镇。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江苏大学(1927-1928.4)


合并重组  屡经更迭

1927年,北伐军攻下南京后,国民政府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大学区制,将国立东南大学与南京及江苏省内多所公立学校合并,组建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翌年改名江苏大学。合并后,学校形成9院36系之规模,师资、图仪设备得到进一步充实,为建立系科完备的中央大学奠定了基础。

 


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


国学堂堂  真理是尚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政局渐于稳定,高等教育逐步走入正轨,学校迎来了办学的鼎盛时期。在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的基础上,将“江苏大学”改称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几经调整、充实,并经抗战磨砺,不断发展壮大,其师资之雄厚,培养学生之众多,研究实力之强劲,均居国内高校之前列。



国立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1949-1952)


接管与更名

1950年10月10日起,校名去“国立”二字而迳称为“南京大学”。1951年7月,南京大学改行校长制,潘菽被任命为校长。


院系调整

1952,教育部参照苏联高校设置模式,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有计划、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学校经调整后,分出南京工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



南京工学院(1952-1988)


南工崛起 声名远播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金陵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江南大学、山东工学院等8所学校相关系、科,在四牌楼原中央大学校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汪海粟为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南京工学院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和教育科技事业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社会上享有卓著声誉。


运动不断 曲折发展

尽管政治运动频繁,南工仍在曲折中发展。1962年后,学校新建了一批国家及国防建设急需的专业,推进了新一轮教学改革,南工师生积极参加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学校承担了全国通用教材的编审工作,编写出版了40余种教材,被全国高校广泛采用,有的多次再版,或出增订版,沿用至今。


文革浩劫 逆境前行

“文革”期间,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南工仍完成了600余项科研任务,其中有40多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6项填补了国内空白。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国家拨乱反正,恢复了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南工迎来了77、78级新生。学校正常办学秩序迅速恢复,各项改革迭次推进,校园呈现勃勃生机。在整个八十年代,南工的多项改革走在全国高校前列。1978年,学校恢复研究生教育,至1985年,在校研究生79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58人。1978年起,南京工学院立足发展实际,逐步恢复和创办了理科、文科和经济管理学科,制定一系列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国内第一流、国际有影响”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



东南大学(1988-迄今)

 

1988年,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学校历史开启新的篇章。2000年,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南京地质学校并入,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工科为主要特色,理学、工学、医学、文学、法学、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当前,东大人正秉承“诚朴求实、止于至善”的优良办学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团结奋进。